新闻中心
News Center微塑料这一概念,源于2004年,常指在水体环境中,经长时间分解后所形成的塑料微粒(直径小于5毫米)。因其在水环境中分布广泛,现已被人们称为“水中的PM2.5”。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我们用完后随手从马桶或洗手台中充足的隐形眼镜,也足以够造成严重的水体微塑料污染。其中有何原理?或许可采用科学理论、借助科学仪器来说道说道。
近日,据英国广播公司(BBC)报道,美国有研究人员追踪了隐形眼镜从马桶漂流到海洋中的分解过程。终,研究人员得出结论,隐形眼镜无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完成降解,甚至还将流回地表。
为保证镜片材质的舒适度与透气性,隐形眼镜的制作通常会加入有机硅、丙烯酸玻璃和含氟聚合物等材料。其中,有机硅的纯度检测可采用气相色谱,粘度检测则需采用乌氏粘度计。为探究这些被抛弃的隐形眼镜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分解情况,研究人员选取了几款采用常见材料的隐形眼镜,进行了环境还原实验,并采用拉曼光谱进行了检测。研究结果显示,隐形眼镜会在污水处理过程发生物理降解,形成塑料微粒,并随着处理完毕的污水一同排入海洋湖泊中。
除胡乱丢弃的隐形眼镜外,受众群体更广的外卖包装盒、塑料袋、矿泉水瓶等塑料制品,也是引发“海洋PM2.5”的主要元凶。这些塑料制品所产生的塑料颗粒,悬浮在水体中,将有可能被孑孓等微小的水生物吞食,进入食物链,从而进一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或人类的身体健康。
再者,塑料微粒还可随着灌溉系统流入农田,影响蚯蚓等田间生物的正常活动、破坏农田生态系统。不仅如此,塑料微粒的分解过程中,还会释放出多种有害物质。这些有害物质将再度渗入到土壤或水源中,造成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。可见,面对微塑料污染这一可怕的对手,我们不仅要对水体、土壤实施针对性的微塑料含量检测,还需要对受污染区域的水体与土壤环境实行大范围的实时监测。
为应对微塑料污染这一日益严重的性环境问题,今年8月,德国Fraunhofer硅光电中心就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一套智能过滤系统。据报道,该系统采用了特殊的过滤系统,可捕获水体中的微塑料颗粒,实现微塑料污染的快速、准确检测。该系统的研发,旨在建立起完善的水环境污染数据库,方便相关工作人员更快地查找到微塑料污染的具体来源。
虽然,相较于其他海域,我国目前的海洋微塑料污染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,但这一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仍旧值得肯定。从2016年的就组织开展的海洋微塑料的试点监测,再到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的成立,都证实了我国在面对微塑料污染时的积极态度。此后,我国还应进一步加强多微塑料的管控与检测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、加大政法执行力度。当然,在国家努力的同时,我们老百姓也应当增强自身环保意识、从身边小事做起,助力微塑料污染的治理。